盐、糖、煤、金
更多
1
1
1
1
1
1
1
1
1
3
3
5
6
6
10

 

盐业
 
台湾制盐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不过据汪大渊所著《岛夷志》与陈第之所著的《东番记》来看,在荷西时期之前台湾沿海地带的居民取得盐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用火煮海水取盐,或是以鹿皮鹿角等物与来自中国大陆的商人贸易,至于不住在沿海地带的居民,则以食用「山盐青」或熬煮含有盐分的盐泉水来取得盐。
 
到了19世纪初的嘉庆年间已达到178万多人,不过虽然此时期已开垦有洲南场、洲北场、濑北场、濑南场、濑东场、濑西场等盐场,但埕格数仍控制在2744格。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只能提高单位产量,于是自嘉庆三年(1798年)开始,台湾的晒盐方式开始从「淋卤式」改为「晒卤式」。使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盐田,是由「水坵」(蒸发池)与「坵盘」(结晶池)所组成,又名「晒水式盐田」或「濑口式盐田」。而到了道光四年时,台湾府城盐商吴尚新在负责迁建洲南场到今嘉义布袋时,改良了原本的濑口式盐田,将其结构改成「砖瓦埕」(结晶池)、「土埕」(小蒸发池)、「水埕」(大蒸发池)与「卤缸」,减少了因台湾常有的间歇性降雨带来的风险,为各盐场所仿效。不过虽然盐产大增,却因收购价仍维持已与市价有数倍差距的旧标准,导致私盐泛滥和官盐的滞销,也有晒户停止晒盐令盐田废弃,最后使得盐埕饷严重短收。
 
糖业
 
日本资本主义在台湾发展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糖业。台湾总督府为谋求台湾产糖量的增加,首先进行一连串糖业改革措施,包括引进含糖量高的蔗种、改善制糖方法,奖励从事糖业者。总督府并扶植资本家投资制糖业,建立「原料采集区域制度」,规定农民只能把甘蔗卖给自己农地附近的糖厂,而且价格由糖厂决定。
 
于这样的制度下,吸引了许多日本大财团的兴趣,纷纷来台设立制糖公司,使台湾传统的制糖业者无容身之地。另还有几家台湾人创办较大规模的糖公司,如林本源制糖等,但大体来说,糖业完全为日本资本家垄断。此外,由于甘蔗的收购价格由糖厂决定,导致甘蔗的收购价长期低落,蔗农生活困苦,因此当时流传一句俗谚:「第一戆,替人选举做运动。第二戆,种甘蔗乎会社磅」。此谚意即最憨笨的人选举时替人拉票,而第二憨笨的人则种蔗交给制糖会社秤重。
 
台糖成立于1946年,由国民政府接收日治时代之四大制糖会社(大日本制糖、台湾制糖、明治制糖、盐水港制糖)而来,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台糖因着大量外销糖产品,成为当时台湾最大的企业。台糖现在仍是台湾最大的地主,所拥有的土地(主要为农场)遍布全台各地。近年来,台糖土地常配合政府政策,转为工业区、科学园区、新市镇以及高铁站区等用途。
 
煤矿
 
台湾煤矿的历史自1876年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的第一个官方经营的煤矿,到2000年左右关闭了最后一个煤矿,共经历了约125年。而台湾煤矿的分布,北起基隆,南至南投集集大山、嘉义奋起湖和澎湖群岛,但因交通与煤矿质量等问题,台湾煤矿的主要开采地集中于苗栗以北的地区。
 
1876年后,沈葆祯开基隆市八斗子,开始台湾第一座官矿,引进新式的采矿设备,开凿深90公尺,直径约4公尺的直井,提高了台湾单一矿坑开采的产量。但由于开采技术、矿场管理、和运输等技术没有继续进步,1879年官矿产量减少,在中法战争爆发那年(1884年),当时台湾的巡抚刘铭传下令炸毁官矿,烧弃存煤15500吨。中法战争之后,虽然欲试办官商合作开采,但因交通问题不易解决,私煤变成煤矿的主要供应来源。
 
2000年,台湾最后四个煤矿场,台北县三峡的利丰煤矿,裕峰煤矿,新店市山区的安顺煤矿以及石碇乡的台诚煤矿,终于宣告停工,台湾煤业正式画下句点。
 
在矿坑陆续结束后,多数矿坑也逐渐消失,只剩极少数被保留下或隐没于荒烟蔓草间,例如位于台北县平溪乡的台湾煤矿博物馆,即是由1967年-1997年的新平溪煤矿公司的矿场所改建。1994年,吴念真导演拍摄的电影《多桑》即是以矿坑作为电影背景。
 
金矿
 
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在1895年被割让与日本,日本当局于1896年颁布「台湾矿业规则」,规定只有日本国民才能经营矿业,剥夺了台湾本地人的采矿权利。同年10月,台湾总督府将基隆山的矿区,以基隆山的南北轴线为界,分为东区的金瓜石矿山及西区的瑞芳矿山(即 九份矿山),矿权则分别由日本商人田中长兵卫的「田中组」及藤田传三郎的「藤田组」所取得。当时日本国内的矿业发展已有一定水平,田中长兵卫在拥有金瓜石的采矿权后,加上其本身在日本就拥有矿产事业,田中氏即从日本引进先进的采矿技术、器具和大量的技术人员,并建立了从采矿到制炼的一贯体系,奠定了金瓜石矿山的发展基础。田中组除了在大金瓜露头进行开采外,也开始向下延伸开挖矿坑,由于矿坑位于金瓜石本山,故取名为「本山矿坑」(总共开挖九坑),成为金瓜石矿区的重要采矿来源。1904年,本山三号坑挖掘到硫砷铜矿(Enargite),随着矿坑的逐渐向下挖掘,矿床开凿出来的铜矿产量逐渐增加,金瓜石也从金银矿山转变为一座金银铜矿山。随着日后新矿脉的一一发现,金瓜石更被冠上了「日本首一金矿山」的盛名。
 
1955年,台湾金铜矿物局改组为「台湾金属矿业公司」(简称台金公司),并引进国外技术及设备,在铜矿生产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金瓜石矿区曾维持不错的营运成绩。不过,1973年之后,金瓜石矿区的金铜产量渐趋枯竭,为了提升产量,台金公司从1978年开始尝试大规模露天开采的方式,并将营运重心转至以矿物冶炼、加工为主;台金公司为了提升矿产加工能力,于1981年向银行贷款,在水湳洞附近兴建礼乐炼铜厂。但由于国际铜价不断下跌,台金公司虽然于1985年进行部门缩编,并将礼乐炼铜厂移交台湾电力公司接管,但在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台金公司终于在1987年宣告歇业,而金瓜石矿区的土地则由台湾糖业公司接收,结束了金瓜石百年的产金岁月。今日,金瓜石的人口随着矿坑的停采,已经锐减不到两千人,且大多为老人与幼童。
 
待排景点(请拖移至排程表)
出发日期:

行程标题:
行程存档
Day1
Day2
Day3
X
快速免费注册
显示名称:
电子邮件:
密码:
确认密码:
注册
会员登入
电子邮件:
密码:
忘记密码?
登入
请输入注册电子邮件送出,
系统将发送新密码给您。
电子邮件:
送出
处理中请稍后...